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为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及前中央地质调查所等机构的古生物室(组),目前是我国唯一的从事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与古植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
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教授为首任所长,此后斯行健院士、赵金科院士、吴望始研究员、曹瑞骥研究员、穆西南研究员、沙金庚研究员先后任所长,现任所长杨群研究员。
1998年8月,本所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本所的创新总目标为充分利用我国古生物与地层资源的特色,本所人才和学术优势,联合其他学科和单位,开展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我为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力争在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前沿领域,以及全球重大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理论探讨中,做出若干独创性和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为我国地层古生物学的发展,为全民科学普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所将建设成为一个全球公认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标本收藏与展示中心、信息与数据中心、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成果简介
建所以来,本所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8000余篇、各种科技专著380余册;在古生物分类研究中,建立1500多个新属,12000多个新种。自1956年以来有2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奖励,其中27项获国家级奖励。特别是近年来,本所在早期生命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辐射、灭绝与复苏、全球界线层型、早期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等领域获得了一系列国际著名的研究成果。例如,六亿年前最早的地衣化石(Science,2005)、前寒武纪两侧对称动物演化的证据(Science,2006)以及6.32亿年前动物休眠卵化石(Nature,2007)等重大发现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近年来,本所获得的国家级奖励主要包括:“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与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合作)获得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寒武系和奥陶系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及年代地层划分”和“中国的乐平统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分别获得2002年度、2008年度和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学术出版物
《古生物学报》、《地层学杂志》、《微体古生物学报》、Palaeoworld和《生物进化》等期刊编辑部均设于本所。其中前三种期刊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领域最高级别的专业期刊,Palaeoworld是依托本所的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并由Elsevier出版的国际学术刊物(1-14卷过刊全文下载),《生物进化》是面向公众的古生物科普期刊。本所不定期连续出版物有《中国古生物志》(新甲种??-中国的植物化石、新乙种-中国的无脊椎动物化石)、《Palaeontologica Cathayana》(英文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和《古植物学和孢粉学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