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北古所”)的前身是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于1929年。1953年改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隶属中国科学院,1957年改为古脊椎动物研究所,1960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古所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全所设有三个研究室和一个研究中心,即:1、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鱼形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化石及生物地层学;2、古哺乳动物研究室-研究哺乳动物化石及生物地层学;共同承担脊椎动物起源、演化和分类、建立和完善中国和全球年代地层系统,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古人类及旧石器研究室-研究人类化石和旧石器考古,探索人类的起源进化,研究早期人类演化迁徙和文化发展的历史;4、周口店古人类及古环境研究中心-研究人类圈与其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并拟于本世纪末以周口店研究中心为基础,筹建一个开放研究实验室。
北古所标本馆收藏了自20年代至今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及石器标本近20万件,其中正型标本1600件,国外交换、赠送的标本、模型500余件;另有现代脊椎动物骨骼标本2000余件,其中很多是20年代收集的南美、澳洲稀有兽类的骨骼。此外,所内还藏有现代人头骨对比标本600多件。
图书馆收藏的专业书刊达9600多种7万余册,所图书馆与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273个单位和个人建立了交换关系,图书馆专业书刊的藏书已跨入亚洲和世界同类研究单位的前列,现正着手设计一套科学和现代化的采编、编目、入库、建帐和流通等的管理“软件”。
古脊椎动物学会挂靠在古脊椎所。所主办刊物有《古生物志》、《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化石》杂志。
下属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管理处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正瞄准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国际前沿,开展理论古生物学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理论和模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我国的研究水平。加强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加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继续增加对标本采集和积累的投入。重视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迅速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
北古所重用德才兼备、兢兢业业、成绩显著的年轻学者,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学科带头人,对他们在政治上、业务上和生活上给予全面的关心和扶持,做到严格要求,放手使用,热情关怀,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早日成才。
北古所研究生管理设置专门机构-研究生部,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我们力求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优质的学习条件,研究生实行集中管理,设有研究生办公室,每个学生配有独立的工作间及电脑,研究所开设的娱乐场所配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可供学生们健身、娱乐。同时学生们还积极参加研究所工会组织的各项职工业余活动,如:登山协会、钓鱼协会、羽毛球协会、舞蹈协会等。所里开设的开放式阅览室,实行无专人管理,自由查阅期刊的管理模式。开设学术茶座为研究人员和国内外来访人员提供了自由交流、举办非正式讲座的场所。建立学术例会制度,介绍研究热点、学科进展和最新发展方向,以充分开放流动的形式和鲜明的自由度,活跃了研究所的学术气氛,增强了不同研究方向研究人员间的相互交流,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科研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