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旧版回顾| 电子邮件| 维护邮箱   中国政府网
热词:
 
当前位置: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2012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
2013-04-18 | 来源: 矿产资源储量司 分享到

  按语:2012年部、省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扎实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在全国初步形成了地质资料服务与管理“五平台一支撑”的格局,为“双保工程”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对2012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进行通报。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取得重要阶段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部信息中心、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部实物中心”)认真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3号)精神,突出重点,积极部署,开展了监督和检查工作。2012年,“两化”工作在北京、上海、安徽、山东、湖北、湖南、青海等省(市)和地调局所属有关单位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又将辽宁省和福建省新增为“两化”工作试点单位,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试点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上海、湖南、山东等省(市)及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和部实物中心的试点项目验收被评为优秀。“两化”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成果,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五平台一支撑”格局。“五平台”即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电子阅览室系统、油气地质资料委托保管信息系统和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一支撑”为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

  (一)汇交监管平台全面使用。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的建设工作全面完成,自2012年4月1日起,全国除西藏和陕西省外,均已使用汇交监管平台对全国地质资料汇交进行网上监管和发放凭证。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都已配备了专用计算机和专人负责信息录入工作,并配备专项经费保障平台顺利运行。目前,全国共导入地质资料监管数据18.5万条,全年汇交1.4万份,2/3的省(区、市)已完成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录入、补录以及印发《限期汇交地质资料通知书》等工作,通过利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基本实现了对汇交人原始、成果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的全程监管,提升了地质资料监管水平,强化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效率。

  (二)共享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网络化服务。

  2012年部印发了《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26号),明确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按照构建地质资料一张图服务体系的思路和“分布式保管,网络化服务”的总体要求,形成以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为龙头的网络化服务体系。各单位按照通知要求,积极部署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全国25个省(区、市)、全国地质资料馆和部实物中心都已按照部要求安装和试用了共享服务平台。其中辽宁、湖南、浙江、安徽、海南、新疆等6个省(区)和全国地质资料馆的试点项目成果验收被评为优秀。截至目前,各级节点已将保管于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非涉密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和部分电子文件进行了上传,发布于互联网上,向社会公众提供地质资料目录查询和公开地质资料图文共享数据等网络化服务。

  (三)电子阅览室建设进展顺利。

  按国土资厅发〔2012〕26号文件要求,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积极开展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电子阅览服务系统建设,为到馆阅者提供馆藏地质资料的查询、借阅、浏览、复制等服务,提高地质资料信息的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全国地质资料馆安装和试用了电子阅览服务系统,有条件的已提供对外服务;其它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部实物中心也都配置了内网服务器,切实保证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油气和海洋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全面完成。

  2012年5月至10月,部组织开展了第二批油气等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检查工作,部署了5个检查组对40家申请委托保管资质的单位进行了实地检查,有22家单位通过检查。至此,第一批委托13家,第二批委托22家,共35家单位代部接收、保管油气和海洋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基本完成。目前,油气地质资料委托保管信息系统已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受托单位部署安装,建立了受委托保管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目录数据库,面向专业用户提供油气等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服务,推进油气和海洋地质资料的共享,提高了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水平。

  (五)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全国各单位共保管钻孔96余万个,其中信息完整率超过88%。编写完成了《地质钻孔数据采集系统需求分析报告》和《地质钻孔数据采集工作指南》,组织召开了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座谈会。2012年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31号),选取浙江省和山东省作为试点,开展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区域地质等不同类型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

  (六)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部署工作基本完成。

  2012年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软件开发并培训,该系统基本满足了原始、成果、实物地质资料“一体化管理、流程基本一致”的要求,具有业务流程可调整、系统功能可定义、人员角色可配置、数据结构可定制的特点,能够满足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各行业地质资料管理部门的实际业务需要。目前全国29个省级地质馆藏机构都已完成系统部署,积极开展试用。

  二、地质资料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一)地质资料服务“双保工程”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效明显。

  为深化地质资料服务“双保工程”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服务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5号),对全国地质资料服务找矿突破行动进行了部署,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区和重点成矿区带地质资料服务集群化,并公布地质资料服务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全国完成了78个整装勘查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并在网上发布,发布了我国1:20万、1:25万和1:50万共1601幅地质图及报告、说明书,免费提供利用,方便了社会利用地质资料。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辽宁、浙江、安徽、四川4个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被评为保发展保红线工程2012年行动成效显著单位。 

  (二)地质资料网络服务量再创新高。

  部、省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丰富网站服务内容,网络服务能力日趋增强,已逐渐成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媒介;通过建设共享服务平台和油气地质资料委托保管系统,为社会和专业用户提供多层次、多目标的地质资料服务。2012年通过登录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网站的阅者近200万人次,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2012年度网站点击量为122万人次,较2011年提高了35%。

  (三)地质资料馆舍建设逐步加强。

  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均设有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库房,并按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分级意见》的要求建设,多数达到相应建设标准。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安徽省、上海市和部实物中心已建成实物地质资料库房;浙江、福建等10个省(区、市)的实物地质资料库房正在建设中;16个省(区、市)已批准建设用地或资金。

  (四)馆藏资料数字化工作持续推进。

  2012年全国各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完成地质资料数字化3种,较去年增长29.2%,累计完成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总量达26.5万种,全国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率达62.8%。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南、广东、重庆青海等7个省(市)已将所有馆藏资料全部数字化,初步搭建了数字地质资料馆框架。全国地质资料馆累计完成6种地质资料数字化,数字化率超过50%(见附表3)。

  三、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夯实服务基础

  )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扎实推进

  全国共汇交地质资料14385种,其中重庆、山东和上海等省(市)汇交量分别为1977种、1463种和1301种,贵州、河南、山西、北京、内蒙古、云南、辽宁、安徽等省(区、市)的汇交量都在500种以上汇交地质资料中,矿产地质、环境灾害和水文工程地质类资料较多,分别占汇交总量的48.3%、26.4%和12.0%油气地质资料共汇交81种,汇交量与去年持平。全国部、省两级馆藏机构的地质资料总量42.2万种,较去年增长5%(见附表2)

  )地质资料转送总量显著提升。 

  全国21个省(区、市)以及海洋、地矿、石油和地调系统单位向全国地质资料馆转成果地质资料3357,较去年增长16%。其中新疆、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均超过200种,占全部转送资料的35%。接收的各类转交资料中,主要以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区域地质类资料为主,其中矿产地质资料为2049种,占总接收的56%。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量不断丰富。 

  2012年部实物中心共采集实物地质资料32种。其中,完成了广西柳州碰冲剖面和湖北宜昌王家湾剖面等两个“金钉子”系列标本和柱状样品的野外采集工作另外三枚“金钉子”剖面标本采集工作落实了外协单位和金钉子研究的首席科学家。部实物中心馆藏量达288种,初步形成了以典型矿山岩心和区调标本为主体、以大陆科钻岩心岩屑和“金钉子”标本为精品的国家实物库藏体系,成为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四)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57号),明确了接收、验收和保管要求,提出了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在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和监督方面的要求,解决了原始地质资料保管分散、资料封锁、数字化程度不高和利用渠道不畅的问题,对有效降低地质工作风险,减少重复工作和投资及科学部署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地质资料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

  (五)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检查工作圆满完成。

  2012年,部对全国33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开展管理情况检查工作,检查内容包括汇交管理、馆藏建设、数字化和“五平台一支撑”建设等10项工作。通过互查工作,提高了认识,促进了规范化管理,增进了馆藏机构间的交流。检查表明,全国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进展顺利,“两化”工作试点省按部要求开展试点工作,大部分非试点的省份已选择大、中型城市或重点成矿区带开展工作,地质资料“五平台一支撑”建设已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市)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经费已基本落实。浙江、四川、安徽、辽宁、江西、福建、广东、天津、江苏、湖南等省(市)检查总分名列前10位,内蒙古、黑龙江、江苏、福建、江西5省(区)“五平台一支撑”建设情况名列前5位,浙江、安徽、湖南、广东、重庆、四川6省(市)馆藏建设单项位居前列。

  )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报送制度基本建立

  为贯彻落实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报送宣传工作,掌握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服务等信息,部举办了全国性的信息员培训班,加强地质资料信息的管理与上报工作。截至目前,全国都已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报送工作,27个省(区、市)和全国地质资料馆每月向部报送4条以上地质资料管理相关信息。全国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均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的要求,向部编报了2012年度地质资料管理年报,其中吉林、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年报编报质量较高,内蒙古、辽宁、湖南、海南和甘肃等省(区)报送较及时。

  四、开展地质资料服务“联创齐争”活动,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一)地质资料窗口服务“联创齐争”活动全面展开。

  部联合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调查、武警黄金、油气、核工业等五大行业地质资料部门,于2012年3月和9月分别召开了“地质资料服务窗口‘联创齐争’活动座谈会”和“深化联创齐争,服务找矿突破暨全国地质资料工作60周年座谈会”,确立了“创特色典型,争高效业绩;创优质产品,争一流服务;创交流平台,争党建模范;创满意窗口,争服务标兵”的“四创四争”的争创活动目标,强化服务,提高水平,提出了《地质资料服务公约》,发布了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服务联系方式的公告;首次发布了基本覆盖全国的中比例尺地质图数据等系列服务产品,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对此做出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地质资料服务专题宣传片《地球档案—资料的力量》,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地质资料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举办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目录数据采集、数字填图和数据库地质资料接收验收等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培训班,对各馆藏机构的业务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组建地质资料数字化、汇交监管平台和信息报送等QQ群,促进了地质资料从业人员的交流,提升了业务人员的素质及能力;广东省成立了专门的科室负责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全国地质资料馆通过人员调整,充实了地质资料信息化力量,提升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能力。

【字号: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  
· 2016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通报
· 2014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
· 2013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