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主编:杨胜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执行主编:陈惠玲,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作者:本书由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队员集体创作,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主持编写。作者主要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二所、一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主要作者:陈惠玲、何高文、刘方兰、邓希光、程思海、柯胜边、蓝明华、于彦江、王俊珠、李琦、胡波等
图书名称:《海洋六号2011——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
出版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5;
ISBN:978-7-5027-8263-4;
书籍信息:
作者简介:
主编:杨胜雄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大洋第23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参加中国大洋科学考察十余航次,曾任“海洋六号”、“大洋一号”、“海洋四号”首席科学家,率队远征太平洋。为我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内容简介: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大洋科考队员们集体创作的科考纪实。
2012年6 -10月,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一流科考船“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学考察活动,在120天的远洋科考航程中,科考队员们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下科考工作的点点滴滴和自身的独特体验,在全船共享,同时通过现代化的海事卫星网络每天发回祖国,引发了强烈共鸣。
同时,国内主流媒体随船科考,全面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大洋科考调查,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开拓深海大洋,履行国际义务,发展海洋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展示了中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使得万里之外、茫茫太平洋上的中国远洋科考船“海洋六号”一举一动深受国人关注。
走向深海大洋,是21世纪中国影响深远的战略选择。让我们跟随此书,走进太平洋,领略中国远洋科考的神奇世界和科考队员们的绚烂人生……
插图:
彩页-中国地调局局长汪民到码头迎接胜利返航的科考队员(宋求精)
彩页-科考队员们与钻获的深海岩芯样品兴奋合影2(邓希光摄)
海底结壳与红珊瑚
海底泥
创新点:
题材重大,视角独特。本书为我国第一部由远洋海员、地质队员及随行的新闻记者共同创作的日记体纪实文学作品。反映了当代海洋地质工作者孤船单骑闯荡深海大洋的科考工作、生活和情感。以科考队员和随航的新闻记者两个方面的视角,展现了大洋科考及蛟龙号深潜两大科学实践。
内容鲜活,易读好懂,真情动人。书中的科考日记和新闻报道,带有科考队员的个人鲜明特色和纪实风格,在120天的科考航程中,每天通过网络在全船共享,并通过海事卫星网络发给家属和广海局,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弘扬了海洋六号船“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精神,有力地促进了科考任务的完成,并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海洋地质文化现象,丰富着科考工作的内涵,成为与大洋地质科考成果密切相连的精神文化财富。全书贴近生活、贴近工作,深入全面普及了海洋地学常识,可读性强。
图书获奖情况:2014年获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五届宝石文学奖
内容试读:
上篇 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日记
第一章:向着太平洋,出发
20世纪以来,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在给人们带来财富、舒适的同时,也消耗了陆地及近海有限的资源,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资源日益短缺的窘况。资源即财富。占地球表面积49%的国际海底区域,蕴藏着巨大的、丰富的资源,那是人类生存的最后资源宝库。据研究,仅多金属结核的资源总储量估计就达3万亿吨,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大洋海底深处,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按照“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规定,这些资源属于全人类“共同”财产。
美、英、法、俄、日等发达国家抢得先机,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已在太平洋圈定了第一批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多金属结核矿区。而此时,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的步子才刚刚迈出。毫无疑问,走向深海大洋,开拓海洋资源,造福子孙后代,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保障中华民族长期持续发展、弥补陆地资源不足的强国之举。
走出去,向深海要资源,68位中国远洋科考队员,告别亲人,肩负着祖国的期望和历史的重任,搭乘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一流科考船——海洋六号,向着万里之外的太平洋,出发!!!
6月28日 第1天 多云转倾盆大雨
重要事件:启航 联检
日记(1)
今天,2011年6月28日,是中国大洋23航次启航之日,是海洋六号船肩负重大使命出征之日。海洋六号装扮一新,船上、码头彩旗飘扬,一派节日的气氛。早上七点多,天气凉爽,参加航次的队员以及送行的家属陆续来到船上,多数一家老小围在一起,依恋临别前的宝贵时光。
9:30,欢送海洋六号船执行大洋23航次启航仪式正式开始了。仪式简单而隆重,领导的祝福、期望与嘱托,字字句句亲切又朴实,每个环节衔接自如、顺利,最后马局长为象征吉祥的醒狮“点睛”,预示海洋六号执行大洋航次平安顺利。
10:30,仪式结束,考查队员们与领导、与亲人一一握手道别,登船启航。10:50,随着礼花上升、鞭炮响起,一声长鸣,载着广海局的嘱托,“海洋六号”船缓缓离开广海局的海洋地质码头,开始了新的征程。这是时隔8年后广海人重新挺进大洋,也是“海洋六号”船自2009年入列后首次从事远洋科学考察。本次远洋考察是维护我国海洋权利、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勘探合同义务,考察区域位于东太平洋的CC区和西太平洋的海山区,主要开展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调查,同时开展区域内的环境和生物调查以及相关的科研项目研究。
本次考察活动是受中国大洋协会委托、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的大洋23航次,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杨胜雄担任航次首席,计划历时120天。(邓希光 首席科学家助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42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
6月29日 第2天 多云阵雨 浪高2米 风力5-6级
重要事件:离开珠江口
日记(1)
由于昨天在黄埔锚地进行海关联检,联检结束后天色已晚,为了保证船舶航行安全,海洋六号船不得不在黄埔港锚地过夜,今早7:30开航。中午时分出了珠江口,风浪逐渐增大,不少人出现了晕船现象。下午,船更晃得厉害,一些经过大风大浪的老船员都出现了明显不适。下午一两点,舷外风雨交加,不少科考队员不得不回房间躺在床上。调查部虽然已经对全部设备进行了固定,但由于风浪过大,甲板组的吴诚强、刘碧荣、黎俊强三位同志还是担心设备出现意外,他们忍受着眩晕,顶着风雨再次到现场查看设备的紧固情况,逐个排除安全隐患,一直忙碌到下午4点。
晚饭过后,海况好转。我看见央视的美女记者依然在餐厅谈笑风生,第一次出海的她竟然不晕船!晚上收到了女朋友发来的第一封邮件,内心激动,欣喜不已,真是一颗解除晕船痛苦的“灵丹”。(胡波 助理工程师 25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方法所)
日记(2)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各级领导无论大会小会,都反复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出航前,我们反复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方法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调局和大洋协会的安全检查小组又分别对海洋六号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了地毯式的细查,有关领导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作了重要指示。临行前,局安全处领导王运强同志还一再叮嘱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即使细小问题也决不能放过!
我们切切实实地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在离港后,立即安排将所有设备绑扎牢靠,将随船物品安置好。
6月29日,海洋六号在瓢泼大雨中顶着恶浪前行,船摇摆比较厉害。由于担心安全问题,我和吴诚强仔细检查了各实验室的设备固定情况,并冒雨检查放置在甲板面的设备和物品。
我们发现,绑扎ROV铁链已有些松动,可视工作室的UPS电源虽然没有松动,但仍存在隐患,放在后甲板的样品框需要加罩安全防护网。于是我们立即采取了相应措施。
安全工作不容松懈。(柯胜边 调查部部长 高级工程师 48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方法所)
6月30日 第3天 天气晴朗 风平浪静
重要事件:“7.1”座谈会 穿过巴士海峡
日记(1)
明天是党的90岁生日,作为一名党员,看到自己的组织走过了90载光辉历程,领导中国创造了今天的辉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感到骄傲和自豪。
今天海面平静,蓝天白云,是一个美丽的日子。上午,临时党委组织全体党员、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一起,召开了“七一座谈会”。会前,全体人员来到宽阔的飞机平台中央,两位新党员宣誓入党,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面对鲜艳、庄严的党旗,面向大海,头顶蔚蓝天空,20多男儿,再次发出了熟悉的豪言壮语: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积极工作,永不叛党。因为电视台拍摄的需要,我们非常高兴地一遍遍重复,声音一次比一次整齐,一次比一次洪亮。誓词,说出了我们的崇高信仰,说出了我们的执着追求。(刘方兰 首席科学家助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44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方法所)
7月1日 第4天 天气晴朗 风平浪静
重要事件:执行东9区时间
日记(1)
今天,调查部召开了航次工作部署会议,刘方兰、邓希光两位首席助理详细介绍了第一航次的工作任务和技术要求,部门掌柯胜边也重点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杨胜雄总工做了补充和总结。会后,各专业组都行动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实战做准备。
虽然距离工区还有十几天航程,但是这些天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会上部门领导征求了大家意见,初步决定在航行期间,安排不拘形式的技术交流,一是活跃部门学术气氛,二是促进不同专业间的互相学习,为日后的合作打下基础。船上成立的伙委会密切关注大家的饮食要求,计划一个月举行两次集体生日会,让大家在海上也能快快乐乐、热热闹闹地过生日。调查部还将举办消防安全知识大比拼,获胜的还能得到物质奖品呢。
众多的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枯燥的海上生活充满乐趣,让陌生的队员很快融为一体。(于宗泽 助理工程师 27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方法所)
日记(2)
今天是党的生日。在调查部会议上听杨首席说,今天的新闻播放了我们昨天在甲板上重温入党宣誓的镜头。可惜了,好不容易上了回CCTV,我却没看到。
今天调查部开会,首席助理刘方兰给大家详细介绍了01航段的任务和岗位分配,这个航段主要任务是为“蛟龙”号海试进行护航。据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向阳红九号今天已从青岛出发驶往试验海域,我们会先到达试验海域,并先前完成试验海域多波束地形和CTD水文调查,为蛟龙号海试做好准备。会上大家商量着在接下来的十几天走航期间开展技术交流,明天下午杨首席将首先开讲,很期待各位专家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知识,提升我们的理论水平。
晚上19:00—01:00,我和于宗泽值班。我们已经进入了东九区,船长通知今晚20:00的时候将时钟拨快一个小时,听到这个消息,突然有了时间被人偷走的感觉。
到了20:00,我准备好相机,准备录下这一神奇的时刻。只见分针从59跳到了0,脚步一点也没有慢下来,慢条斯理的一步一步的走了下去,时间像流水一样就这样过去了,1,2,3,4……10,11,12,在短短两分钟之内,分针就从0走到了12,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如同时光老人赶了几步路,又像自己的突然发了个呆,猛然间清醒过来,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60分钟。突然之间,我们的两分钟就等于了60分钟。
在牛顿的理论中,时间是绝对的,1分钟就是1分钟,1小时就是1小时;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时间是相对的,时间是随着速度的不同而变化的,假如一个人乘坐的宇宙飞船速度快到和光速一样,他的时间就会比地球上的时间慢甚至停止。我们在茫茫太平洋的东八区与东九区交界处,就这样在牛顿世界与爱因斯坦世界中完成了穿越。正如时下热播的各种穿越剧中,穿越的主角会在种种考验之后闯出一番大事业一样,我相信我们的这次穿越也一定能让我们的大洋科考取得完美成果。(王俊珠 助理工程师 27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方法所)
7月2日 第5天 天气晴朗 轻浪
重要事件:海上课堂开讲 厨房货梯修复
日记(1)
走出珠江口后,环境组的高晓辉、潘杰已经开始采样了。走航期间,他们每天早晚两次采集表层海水样品,经过实验室初步处理后,用于微生物环境调查研究。今天上午9点,我跟随他们去观摩了取样过程:在地震甲板(三层)的左舷,他们先确定前方没有排污等情况下,把小塑料桶用绳子牵引着放下去,先打一桶海水涮一下,真正用的是第二桶海水,需要的水量大约两升左右。虽然是在航行中进行取样,但只要风浪不大,还是很安全的。
今天,调查部的海上课堂正式开课了,杨总打头阵。下午3点整,“学生”差不多30人了,船长、大副、发光他们也都过来了。今天杨教授讲的题目是:深海固体矿产资源。杨总的PPT不但做的漂亮,里面的资料也非常翔实,知识面广。他的讲课分为五部分:前言、多金属结核、富钴铁锰结壳、热液硫化物以及海洋调查技术,这些内容跟我们的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我们本航次要开展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他从这些资源的分布、成因,调查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给大家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轮廓,让我们提前认识了即将开展的工作,特别是调查队中还有一些非海洋地质专业的人员,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刘方兰)
日记(2)
下午,厨房传来一个好消息:“货梯恢复工作了!”在船上三大部门的分工协作下,经过2天的奋战,终于完成对故障货梯的简易改造。经过多次试验,货梯可以自由升降了。货梯的成功改造,解决了厨房伙房的同志搬菜难问题。
海洋六号的货梯自装船后,性能一直不稳定,多次出现故障。今年3月份的备航补给阶段,货梯在使用时就出现钢缆脱落的故障。由于时间紧迫,每个航次回来,只有短短几天的补给时间,船舶大队机务科来不及派人修复,船便出海了。在出海期间,没有货梯,伙房的厨师只能用人力每天来回十几趟在狭窄的楼梯内搬运肉菜,辛苦不说,在大风浪情况下,极容易摔倒受伤。这次出海前一个礼拜,机务科联系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前来修理货梯,更换部分元件后,停止运转达4个月的货梯总算恢复使用了。然而,就在出海前3天补给时,货梯又发生意外。经过修船人员检查发现,货梯的承重轴架断裂了!若加工轴架,至少需要三天时间。大洋出海时间已经确定,短时间内修复货梯显然不现实,只有在出海期间想办法进行改造。
6月28日上午,船出港后,孙船长便召集轮机长、电机员、业务部门、水手长和我,一起商讨货梯改造的可行性问题。经过研究,水手长梁广海提出的改造方案比较可靠,即用电动葫芦代替原来的牵引装置,固定于货梯通道顶端,拉动货梯。为确保安全,孙船长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再三进行实地勘察、探讨,对方案进行了部分修改,确定了最后施工方案。电动葫芦由业务部门提供,葫芦焊接重任由刘碧荣担当,电缆铺设由电机员负责,水手长全程协助现场施工。方案已定,现场作业人员等待海况好转后立即施工。
昨天下午,海况明显好转,现场施工小组开始拆卸驾驶甲板的货梯检修孔,业务部后甲板人员刘碧荣钻进狭窄、闷热的货梯舱内,猫着身子,冒着高温,开始焊接支撑架。经过2个小时的辛苦劳作,终于完成了支架焊接工作,电动葫芦顺利安装在支架上。天色已晚,剩下钢缆串接,电缆连接工作放到明天完成。今天下午,施工人员继续分工劳作,刘碧荣和水手长协作串接钢缆,电机员余总和电工小李连接电源控制开关,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货梯改造宣告完成!现场作业人员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蓝明华 大副 33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船舶大队)
7月3日 第6天 蓝天没变 小浪长高了点
当日重要事件:电视信号消失了
日记(1)
早上起来,就发现电视还有没信号,搜了一遍,台全没了,其实,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据说由于卫星覆盖的范围有限,迟早会出现没有信号的情况。出海之初,我们每个房间都能看到电视,共有8个台,分别是:中央1、中央2、中央3、中央13(新闻台)、辽宁卫视、广东卫视、南方卫视、深圳卫视。昨天上午,中央新闻台就不断有卡的现象。到了晚上,中央的三个台全没信号了,最后一个没有信号的台是深圳卫视台。我把没有信号时的位置投到图上,有以下数据:
信号出现卡的位置:位于菲律宾海西部,距离珠江口1700km,距离最近的陆地菲律宾、琉球群岛都是700km左右。
完全没有信号的位置:位于菲律宾海正中部,距离珠江口2100km,距离最近的陆地关岛700km,距离菲律宾、琉球群岛、小笠原岛都是大约1100km。
这段时间每天习惯看着、听着中央新闻台喝茶、聊天甚至办公,现在电视没得看了,突然就觉得少了什么。接下来,能有办法找到工区上空的卫星吗?今后在工区能继续看到电视图像吗?(刘方兰)
日记(2)
今天起来的比较早,睡的很香,但是头还是比较沉。对于我而言,船上睡觉一般都比较沉,可能是习惯了船的上下前后左右晃动之后,人会潜意识的将船上的环境与婴儿时期母亲的摇篮混为一谈。婴儿时期,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母亲将我们抱在她的左胸口,让婴儿听着她的心跳,胳膊慢慢的左右晃动,模拟着她在怀孕期间走路的节奏,无时无刻为我们创造着温馨而安全的环境,我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睡觉自然就非常的香甜。船上的生活环境也如此。
昨天,船上又多了几个“罗汉”,在“老中医”吴诚强的剃刀下,原来一个个帅气的调查队员的脑袋立刻现了圆形,棱角状,暂时还未发现次棱角状。大家最近的兴趣点已经从谁出家了转移到了有几个出家了——早知道你们要出家的话,我们就该少买点洗发水了。
下午3:00,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赵宏樵给我们做了为时1个小时的《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讲座,讲座内容从大地构造、地球化学、古海洋学、岩矿分析等学科方向对富钴结壳的形成环境、物质来源,元素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富钴结壳与地幔柱之间的关系,并做了富钴结壳可能是地幔柱类型海山所特有的矿产类型,据此提出了富钴结壳成矿的模型:“幔柱——底流联合控矿”。报告内容丰富,旁征博引,数据、推论都合乎逻辑,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让在座的各位调查队员开了眼界,真的希望我们也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从而达到这样的学术水平。
下午5:30吃了下午饭后(叫晚饭实在是有点早了),大副广播通知大家两件事:一是为了方便大家晾衣服,大副安排人在洗衣房安装了几台甩干机,真是急人之所急啊。二是图书馆现在已经可以借书了。
由于昨天晚上我们经过了北纬18°,所有的电视信号都接收不到了,为了充实大家的业余生活,图书馆现在可以借书。加上之前的象棋、围棋、跳棋、军棋,可以看出船队的工作做得很好,准备很充分,在此向船队表示感谢。(王俊珠)